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主题采访 > 百年辉煌 大河浩荡 正文

小粑粑“做出”大幸福

稿件来源:云南党刊 作者:记者 李宏刚/文 郝亚鑫/图 通讯员 濮进军 刘申仙 发布时间: 2021-03-04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10304220017.jpg

1.李发顺谈起多年前的经历

QQ截图20210304220025.jpg

2.一大早就有游客到李发顺家参观

QQ截图20210304220032.jpg

3.刚刚做好的大米粑粑

QQ截图20210304220041.jpg

4.参观粑粑制作

QQ截图20210304220051.jpg

5.等待品尝

QQ截图20210304215600.jpg

6.小院来了不少游客

  团团圆圆,越吃越甜。大米粑粑,作为滇西群众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食品,有着团圆、甜蜜的美好寓意。

  2020年1月19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李发顺家。李发顺请总书记同他们一起制作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总书记高兴地同他们一起操作起来。

  一年过后,这个寓意团圆、甜蜜的小粑粑已成为李发顺家、佤寨司莫拉乃至整个三家村产业发展的“金元宝”,一块小粑粑如今在司莫拉“做出”了大幸福。

“没有谁想穷”

  天刚微微亮,李发顺夫妻俩就已经开始忙碌的一天,妻子杨彩芹开动机器,一边放入蒸熟的大米,一边熟练地将机器压制出来的粑粑坯子搬到桌子上,李发顺则将坯子揉捏成团放进模具,往下一压,一个印着“年年有余”的大米粑粑就压制出来了。

  2010年以前,李发顺一直在腾冲市周边做泥水活,当时农户建设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做泥水活很“吃得开”,他经常起早贪黑搭着包工头的车往返在各家工地之间。2008年,李发顺拿出多年积蓄,建起了自己的瓦房,成为了司莫拉寨子里仅有的三家建起瓦房的农户之一。

  谁都没想到,2010年的春节前夕,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在李发顺的头上。那是农历腊月二十六,马上就要过年,李发顺像往常一样,搭乘包工头的车从外县往家里赶,可路上却突发意外翻车,李发顺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出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人年都过不成了。”严重的车祸让李发顺近乎全身瘫痪,而随之而来的医疗费用,也让这个原本富裕的家庭快速陷入了贫困。

  “不管多困难,都要治好他。”妻子杨彩芹找遍了亲戚,东拼西凑借了4万多块钱,终于交清了医疗费用。为了让李发顺尽快恢复,她找来四根绳子,分别绑在自己和李发顺的手臂和脚上,帮着李发顺走路、抬手,慢慢恢复,经过妻子的精心照顾,原本近乎全身瘫痪的李发顺竟然能自己站起来慢慢地走动了。

  “没有谁想穷。”李发顺说,从曾经的富裕家庭到因病致贫,渐渐康复后,他也努力去改变自家的贫困面貌。泥水活已经干不了了,于是便另谋生路,养猪养鸡,又攒钱买了一张三轮摩托,开始批发水果、蔬菜走村串寨地去售卖。“最多的时候,我养过三四十头猪呢。”李发顺说,通过自己摸索以及政府的结对帮扶,他家慢慢地走出了那场车祸带来的阴影。

“还是家里好”

  以前李发顺家就帮村民加工制作大米粑粑,但一直没有做成一个长期的产业。“以前都是靠近过年时节,村民们才会来打粑粑。”杨彩芹说,过去帮助村民加工大米粑粑,机器一年到头才开一两次,她还跟李发顺抱怨,买这台机器是干了“贴本事”。

  2010年,李发顺出了车祸,原本富裕的家因病返贫,而两个孩子又都还在上中学和小学。全家的担子都落在了杨彩芹的身上,为了早日摘掉穷帽,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务工队,到广州的电子厂里打工。“虽然当时一个月工资有6000多元,但一想到他生病跟孩子上学,一分钱都不敢乱花。”杨彩芹说,有一次大女儿李连欢打电话给她,说作业本写完了没钱买,只能写在封面上,后来老师知道了她家的状况,就给她买了10本作业本。听完女儿的电话,杨彩芹眼泪流了一夜。后来,李发顺的身体慢慢恢复了,家里的经济困难也慢慢缓解了一些,杨彩芹就打算回到家里来。

  2020年春节前,杨彩芹辞掉了厂里的工作,回到了司莫拉,准备过完年再去附近找工作。寨子里的村民听说她回到家里,背着自家的大米来请她加工粑粑,已经停了几年的机器又响了起来。

  2020年1月19日下午,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发顺家,同他们一起制作大米粑粑。“当时总书记就站在这里,和我们一起制作大米粑粑。”回忆起当天的场景杨彩芹依然激动不已。“总书记说,‘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听得我们激动万分。”听着总书记的嘱托,杨彩芹下定决心留在老家发展。

  总书记走后,司莫拉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游客来了,李发顺家也热闹起来了。不断有游客来到家里参观,购买大米粑粑,有些感兴趣的游客也会拿起模子自己做一个,做完之后,就在小院子里就着炭火,烤大米粑粑吃。

  “还是家里好。”杨彩芹和记者说,以前只能靠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开门就能挣钱,这个大米粑粑就是全家人致富的奔头。

“最美是乡愁”

  “人越来越多了,她一个人忙不过来。”李发顺的大女儿李连欢一边和记者说,一边忙着招揽客人。有客人需要热水,她马上跑进厨房提出热水壶,有客人要尝尝大米粑粑,她赶快招呼他们到火炉边上教他们如何烘烤……

  采访前一天,李连欢刚刚从西北民族大学回到家里。大四毕业的她,刚刚结束研究生考试,这次回家她还要帮着母亲一起照管家里的生意。马上就要大学毕业,她希望能继续深造,如果没考上,她还是打算回到家乡工作。

  “一年来,我们佤寨的变化是一天一个样。”李连欢说,暑假和寒假,不同时间回家,她都能感觉到巨大的变化。以前自家的猪圈就在屋子旁边,一到天气热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气味,苍蝇、蚊子也特别多。今年以来,司莫拉开展了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猪鸡都不在家里面养了,环境也干净了不少。以前村民们普遍腼腆、怕跟生人打交道,但是今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组织了表演队,村民们会在节庆时间表演佤族的歌舞。“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热闹的表演。”李连欢说,游客越来越多,佤寨的民族文化气息也越来越浓,有些传统习俗自己都不知道,如今一项项展演出来。

  “团团圆圆的家最有乡愁。”李连欢说,以前妈妈在外打工,很少能回家过年,但自从司莫拉游客越来越多,母亲也不用再外出打工,在家里做大米粑粑就能挣钱。一边是古老的寨子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一边是家中的亲人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讨生活。“感觉佤寨越来越有魅力了。”李连欢说。

  “像李发顺家一样,大米粑粑已经成为了三家村的‘金元宝’。”清水乡乡长尹昭恒说,未来三家村将新建一座大米粑粑加工厂,通过标准化生产,带动三家村的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像李发顺家一样的传统生产作坊也将保留下来,打造成大米粑粑制作体验馆,让传统的制作技艺一直保存下去。“要让更多的游客来到司莫拉,感受我们佤寨的甜蜜与幸福。”尹昭恒说。

  

>>><<<
【作者】:记者 李宏刚/文 郝亚鑫/图 通讯员 濮进军 刘申仙
【来源】:云南党刊